顯示具有 顏真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顏真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3月20日 星期日

簡體字來源—廟/庙

 中文字由篆書簡化至秦代隸書筆劃依然較多。

漢代帝國幅員擴大,政治架構開始成熟,基層官吏大增,
為應付大量日常記錄文書,學歷不高的基層官吏開始自創簡化漢字,慢慢就衍生出俗體字。
這個簡化過程自始一直未停。簡化主要是方便快捷書寫。
這就造就了行書,而行書又進一步變為易于筆走龍蛇的草書。
簡化後的草書就變成書法家騷人墨客高級知識份子的專利了。
而所謂的繁體字俗體字反為普通販夫走卒所用。

簡體字很多源自行書、草書,

而行書草書又源自下級官吏為方便日常繁重文書紀錄書寫變出俗體字而來。   

草書在士大夫階級流行並大量用在公文。

但草書的藝術性在公文上容易造成溝通失誤。

至明朝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韓道亨 編撰 《草訣百韻歌》

將草書中容易混淆的部首區別出來。

廟/庙

開始簡化時用讀音,廟的 朝 變 苗,後變成 由。






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簡體字來源—盧/卢,獲/获,顏真卿 瀛州帖

中文字由篆書簡化至秦代隸書筆劃依然較多。

漢代帝國幅員擴大,政治架構開始成熟,基層官吏大增,
為應付大量日常記錄文書,學歷不高的基層官吏開始自創簡化漢字。
這個簡化過程自始一直未停。簡化主要是方便快捷書寫。
這就造就了行書,而行書又進一步變為易于筆走龍蛇的草書。
簡化後的草書就變成書法家騷人墨客高級知識份子的專利了。
而所謂的繁體字反為普通販夫走卒所用。

簡體字很多源自行書、草書,而行書草書又源自下級官吏為方便日常繁重文書紀錄書寫變出俗體字而來。   


唐  大曆十年( 775年)

顏真卿

劉中使帖,又名瀛州帖 

盧/卢,獲/获


釋文:

近聞劉中使至瀛

州吳希光已降

足慰海隅之心

又聞磁州為

盧子期所圍

舍利將軍擒

獲之吁足慰也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顏真卿書法 禮 簡體字來源

中文字由篆書簡化至秦代隸書筆劃依然較多。
漢代帝國幅員擴大,政治架構開始成熟,基層官吏大增,
為應付大量日常記錄文書,學歷不高的基層官吏開始自創簡化漢字。
這個簡化過程自始一直未停。簡化主要是方便快捷書寫。
這就造就了行書,而行書又進一步變為易于筆走龍蛇的草書。
簡化後的草書就變成書法家騷人墨客高級知識份子的專利了。
而所謂的繁體字反為普通販夫走卒所用。



唐 
顏真卿
爭座位帖

禮 



東漢靈帝建寧元年刻
衛尉衡方碑亦有此  

禮字前後文字「建寧元年二月五日癸丑卒,詔遣使□□,弔賻 ,百寮臨會,莫不失聲


此礼字實為周代籀文及大篆的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