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簡體字來源—元代木刻話本『全相平話』

 中文字由篆書簡化至秦代隸書筆劃依然較多。

漢代帝國幅員擴大,政治架構開始成熟,基層官吏大增,
為應付大量日常記錄文書,學歷不高的基層官吏開始自創簡化漢字,慢慢就衍生出俗體字。
這個簡化過程自始一直未停。簡化主要是方便快捷書寫。
這就造就了行書,而行書又進一步變為易于筆走龍蛇的草書。
簡化後的草書就變成書法家騷人墨客高級知識份子的專利了。
而所謂的繁體字俗體字反為普通販夫走卒所用。

簡體字很多源自行書、草書,

而行書草書又源自下級官吏為方便日常繁重文書紀錄書寫變出俗體字而來。   

草書在士大夫階級流行並大量用在公文。

但草書的藝術性在公文上容易造成溝通失誤。

至明朝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韓道亨 編撰 《草訣百韻歌》

將草書中容易混淆的部首區別出來。


下為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木刻話本

現藏「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








燈,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簡體字來源 — 處/处/処 三字自古共存

處/处/処

這三個字自古已共存。

戰國楚國的鄂君啟金節(分車節及舟節)
処 



商末毓且丁卣

处 


中央文史館 杜迺松 :在春秋前是沒有「后」字,凡涉后的意義皆用毓字,故毓且丁,即后祖丁。


處是処 加上
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