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日 星期三

甲骨文的萈字和友字

殷虛花國莊東地甲骨卜辭第338片



有卜辭
《甲辰歲且甲莧一友彘三》
歲是殺牲祭,
是從羊字部非草字部,是祭祀用的細角羊。字其實不偏僻,加上寶蓋頭就是寬字
友應是祭禮一種。
彘是野豬。

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召公卣 銘文上的卦實是節卦

召公卣的銘文特點是有易卦在召字之上。

卣是盛酒器


字來定卦爻次序。


卦是上巽下坎的渙卦。初四兩爻變。
渙卦是離宮第六卦,
解釋見 易經考原
渙卦
為明,啟民以文明,渙卦是文明發展正盛。
上卦巽,大人以順治下民。下卦坎水為智又為陷險。下民以智應上。上順太過為隨便,智過無制為奸詐,政寬則民慢。故上以巽順之心律下過以吏以刑。
上巽下坎,渙卦,巽為風坎為水,水乘風勢,象大水沖洗污穢積錯,煥然一新,重回正道。

兩爻變,按高亨解法,看本卦初六及六四兩爻爻辭斷卦。
初六,用拯馬壯,吉。
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上圖



上解是按召字來定卦爻次序。
但這六字八字是倒轉了。
如按六字八字正確的寫法卦的方向和召的方向是相反的。
變成上坎下兌。是是坎宮第二卦,節卦





兩爻變,按高亨解法,看本卦六六兩爻爻辭斷卦。
六三,不節若,則嗟若,无咎。
上六,苦節,貞凶,悔亡。

卣是酒器,節卦銘是喻飲酒宜節制。

簡體字來源—亂/乱 歐陽詢由余帖

中文字由篆書簡化至秦代隸書筆劃依然較多。
漢代帝國幅員擴大,政治架構開始成熟,基層官吏大增,
為應付大量日常記錄文書,學歷不高的基層官吏開始自創簡化漢字。
這個簡化過程自始一直未停。簡化主要是方便快捷書寫。
這就造就了行書,而行書又進一步變為易于筆走龍蛇的草書。
簡化後的草書就變成書法家騷人墨客高級知識份子的專利了。
而所謂的繁體字反為普通販夫走卒所用。


字的簡體字是

字出現在敦煌佛經中。

隋唐書法家歐陽詢的由余帖就曾亂乱兩字並見。而且此乱字亦傳到日本成為日文中的漢字。


2019年6月26日 星期三

困擾商周的𢀛方甲骨文是什麼?

𢀛方, 董作賓認為是鬼方。
唐蘭、陳夢家認為是邛方。
趙平安:曷方。
陳劍、李林碩:召方。





金文的鬼方:


又:
趙平安先生從金文、璽印、馬王堆帛書中找出“曷”或從“曷”的一些字,據此認為“𢀛”應釋作“曷”,即晉世崛起的“羯”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97810/answer/90350061

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玉茍盉 銘文— 時王生稱或先王死諡



字是敬字初體廣府音讀激部首從羊但康熙字典誤入
並非苟字

周代考古對銘文內周號是生稱還是死諡對文物斷代很重要。
以往多認為有王稱號的是死諡,器物對時王只會單稱一個王字。
近年出土文物日多,這個說法開始有動搖。


銘文中同時出現王及穆王,故曾因此被認為是偽造的。








銘文:


隹正月初吉丁卯
王才濕宮玉
鳳圭於穆王
曆易郁鬯對揚
穆王休用乍父乙
簋子孫其永寶戉箙

銘文中出現王一次穆王兩次。
所謂死諡是王薨後由朝廷議決諡號。
但這只是後世習慣。

武王伐紂時的泰誓就有:
武王自稱武,可見武王在生時已有武的稱號。
惟我有周诞受多方予克受非予惟朕文考无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登尊 羊木冊 族徽

登尊銘文有作父辛寶尊之文,商末代君主是帝辛。
如這父辛即紂王帝辛則本器應是帝辛之子所造。
武王得國後封帝辛之子武庚彔父領朝歌殷民。
武王死後彔父因參與三監之亂被殺。

登尊上的紋章
    木羊冊
可能是登或替登造尊之人的紋章


登尊,(有稱豐尊)

器底銘文:

隹六月既生霸
乙卯王在成周
命登殷大矩大矩易
登金貝用作父
辛寶尊彝 木羊冊



器蓋銘文:

隹六月既生
霸乙卯王在
成周令登殷
大矩易登金
貝用作父辛
寶尊彝  木羊冊



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西周鄂侯借艇割禾被屠城

周厲王三年淮夷七國反周。厲王親征平亂。回程經鄂國南陽,得西鄂國鄂侯馭方招待。
君臣在飲宴時玩射箭。周厲王玩得高興賜鄂侯五束周王用的箭。
鄂侯將此事作鼎記此事,後世稱為鄂侯馭方鼎。
http://mardephk.blogspot.com/2017/12/blog-post_15.html


周制,王賜箭即王賜鄂侯代征伐大權。
馭方藉周王賜箭事四處招搖提高鄂在南夷諸國之地位,嚴然南夷各國共主。

厲王五年鄂侯聯合南夷東夷起兵反周。

厲王使成周六師,西八師抗擊,但都戰敗,於是武公調動御林軍公戎車,廝馭及徒由禹領軍直搗鄂都南陽。
厲王頒下著名的「勿遺壽幼」的命令。

叛軍主力在前線,後方南陽空虛。禹攻破南陽殺禍首鄂侯並屠南陽真正做到「勿遺壽幼」。

禍首一死叛軍迅速潰敗。

於是禹作鼎紀錄此事,後世稱為禹鼎。
https://mardephk.blogspot.com/2019/06/blog-post_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