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中國跑步進入森林資本主義俱樂部

9/17/2015 中美宣佈合作在美建高鐵未必有經濟效益,但同時宣佈的兩個項目中國機械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和通用電氣簽備忘錄發展非洲清潔能源,中美企業成立中美建築節能基金投資中國建築節能項目,這兩個項目亦不容忽視。之前中國在印尼泰國緬甸的項目,在拉丁美洲的項目全部下馬,就是美國在搞鬼。這一次中美合作顯示中國終於有資格進入國際資本主義俱樂部。

首先中國認識到美國政權的幕後玩家是大財團。
搞掂大財團就可以無往而不利。
搞掂的方法就是街外錢齊齊搶。有什麼生意皆預人家一份不要獨食,不要頂爛市。否則就算想買人家一間豬肉公司都阻滯多多。

當然中國自己亦要有相當實力人家才會看你一眼。
非洲一向是中國的勢力範圍,自老毛時代就無償援助了多年,這個非洲清潔能源項目就是開放給美國財團分一杯羹。

可見不久將來例如墨西哥高鐵之類重新招標後會由類似合資財團中標。

中國加入這個資源強盜大家庭後一向擔當掮客角色的一眾跟班國家將會無用武之地。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Thinking out of the box

東西方冷戰時期 1970 代初蘇聯空軍新銳戰機 Mig 25 米格 25 (北約代號  狐蝠 )入役。此機可以一起飛後即以近垂直的角度在五鐘左右爬上六萬多呎高空,這個比同期的美國戰略空軍核子打擊主力 B52 的飛行高度 還高一萬呎 。而一般戰機起飛後要盤旋二三十分鐘左右才可以達此高度。而且米格 25 的速度更達 2.8 倍音速。當時美國為代替 F4的 F15戰機還在設計中。米格 25 的出現給美軍帶來震驚要急急修改 F15 的設計。但更大的衝擊是蘇聯的戰機科技竟然比西方先進得多。因為要有這麼大的推力而飛機又不解體這要很先進的噴射引擎和冶金技術。西方認為蘇聯是用上極昂貴的高鈦含量的合金製造機體,財政上應不可能大批生產。

究竟蘇聯的科技有什麼突破可以造出這麼先進的戰機呢?西方抓爆頭都想不出答案。

這個謎團要等到 1976 年有一架米格 25 叛逃到北海道才被揭開。

原來這個狐蝠是設計出來攔截對 B 52 的。當年的地對空飛彈還是很雛型,打不到五萬呎。這款戰機就是一枝載人防空飛彈。
戰機體大部份是一枝火箭。機身是全鋼製。飛抵五萬呎高空後只有約半小時的纏鬥時間,之後就要降回地面。所以飛機造價不貴。和 F 15 比當然不同檔次,但如以當年的環境和用途來說又比 F15 有效率得多。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金融戰爭

近日中國人民幣貶值,亞洲各國貨幣紛紛跟隨下跌,貨幣戰爭之說高唱入雲。
其實金融戰爭並非新事。
1973年第三次以阿戰爭雖然開局是埃及成功打過運河攻佔西奈半島西部。以軍無敵的神話被打破,雖然最後以色列慘勝,但經此一戰以阿雙方都知道不可能在戰場上消滅對方。阿拉伯陣營於是發揮自己的優勢在石油出口上打擊美歐。

海灣地區石油出口國組織減產。全球石油價格飛升。幾年間歐美貨幣大量流入石油生產國。情況就如當年西方大量進口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西方銀元大量流入清朝中國一樣。後來英國想出向中國大量出口鴉片換回銀元這個方法,這是後話。歐美對阿刺伯國家大量屯積自己的貨幣極之不安。於是就利用油價急升引起通漲為藉口推高金價。

為保值石油出口國紛紛買入黃金。到油組國手上的外幣拋得七七八八,所持的都是黃金時,西方各國大量沽出現貨及期貨黃金。黃金由高位的 USD 850一安士一直跌至 USD 250。可以想像海灣石油出口國的儲備損失多慘重。經此一役阿拉伯各國元氣大傷再也不能對歐美以色列指指點點了。加上兩伊戰爭適時爆發。海灣及北非各國被美國收編。中東進入大和解時代。當年成為以阿雙方發動戰爭藉口的巴勒斯坦人就成了政治孤兒被各國嫌棄了。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管理學的因勢利導

孫子兵法有"因勢 利導"一句。而在管理學上亦有"管理是利用個體追求其目標的努力同時為達成團體的目標作出貢獻"這個理論。

生產模具靠人手雕刻
近年3D打印開始由工業進入家庭個人。八十年代當電腦還是 Apple 2,C64,Z80 的時代,塑膠人偶玩具是香港授權玩具業的一大支柱。每一款人型玩具銷量一季以數十萬個計。其時製造啤塑這些人型的模具要靠一種叫雕刻機的機器由人手按客戶來樣一刀一刀從工模雕出來。
這個雕刻機的原理是利用槓桿原理將實樣的外型尺寸按要求比例,放大縮小,凹雕成凸,凸雕成凹,全程人手操作,師傅的工藝和經驗決定出貨的品質及時間。

有訂單但好技術師傅不足
當年一間中小型模具廠因種種關係成為某中型外資玩具公司的獨家模具供應商,生意火紅。由於訂單大部份都是人型玩具,工廠除了本身的雕刻師傅人人天天加班外還要大量外判雕刻工序。老板天天都要小心翼翼跪求雕刻師傅加班,真是無產階級大翻身。

釜底抽薪,先控制生財工具
這一年老板和客戶開會後知道下年度生意加倍,都是有雕刻工序。這一次不但人手不足連雕刻機都不夠。其時本地雕刻機都是由兩間機器廠製造的。老板估計出要新加多少雕刻機後,跑到兩間機器廠和主持人談判買下所有庫存並付訂金包下機器廠往後一年六成的產量和定下交機時間表,並承諾如機器廠生產多出來的雕刻機他的模廠一律全部買入。為什麼是六成呢?因為任何一間工廠都不會接受只倚靠一個大客來生存的,而六成生意額又令到模廠得到優先待遇。

再支持創業鼓動技工的積極性
手上有機器後就要解決人手問題。為了提高雕刻師傅的積極性,模廠老板先向自己廠內雕刻師傅提出支持各人自立開雕刻廠,由模廠入股一半股份,雕刻機可向模廠購買,並由模廠提供擔保向銀行分期付款,模廠保證兩年內雕刻廠一半的生意,雕刻廠可接其它模廠的生意。條件是要優先接本模廠的外判生意。這麼一來人人做老板。

一統江湖
由於清了庫存和新出廠的雕刻機都優先供應給了這間模廠,市面上雕刻機供應立時停頓。街外的雕刻廠就算接到訂單想擴產都沒有機器。為保證能如期出貨,各大玩具公司都轉向這間模廠下訂單,訂單如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拿著手上新得的訂單和雕刻機,模廠於是又以同樣條件向街外的雕刻工場招手入股。於是模廠就成了執人型模具的牛耳了。之後更成為最大工模製造廠之一。

一個為了解決員工積極性的措施竟然為這間模廠奠下日後成為一間數萬員工規模的大型工廠的基礎。

事後這老板跟我說以前要跪求他們加班,現在大家做了老板後開通宵都無問題。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歐式人事管理之二—土皇帝

管理跨國公司其中一項要目就是如何避免駐外高層利用山高皇帝遠瞞上欺下或與當地管理層聯合變成土皇帝獨立山頭。

當年我工作的歐資電子廠就是將派到本地的總裁每四年調換一次而且是不帶幹部單騎上任,就是想防止出現上述的情況。

但這個制度反而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
新總裁首年是用在熟悉工廠運作,要靠本地管理層做盲公竹。
第二年開始研究及調查工廠是否有改善之處。
第三年找出及試行改革方法。
第四年改革進行到一半就要準備調任下一個新職的工作。
先不說歷任總裁都是得過且過,就算想有所作為,新人人生路不熟言語不通。如果本地管理層有意阻撓,任何改革根本難以開展。總裁四年任期很快就過,所以各任總裁都只求無過,將精神花在粉飾業績為自己下一個任命製造更上一層樓的條件。

當年這工廠總經理,生產部經理,人事部經理都是姓王,大家都稱之為三王。這個三王集團就變成工廠的實際山寨王,歷任總裁都倚靠這個集團維持工廠運作,總裁稍有不合三王集團利益的改革都會受到抵制拖廷無疾而終。至於是否有上下其手私相授受的情況出現呢?這個不好說。只可指出前文提到的廠車服務公司就是由人事部經理的妻子擁有的。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歐式人事管理之一—大鑊飯

俗語有云:有粥食粥有飯食飯。
1973年中東戰爭後,產油國發動石油戰爭,限制石油輸出。能源成本大增。香港經濟大受打擊。當年有工廠分組單雙日上班,有工廠一周工作三天。但大部份工廠選擇縮減人手,維持骨幹人手等待黎明。當年工人是日薪制。

我工作的歐資工廠選擇全部減薪及每周四天工作。人手則自動流失。一於大家有粥食粥有飯食飯。結果是有能力有辦法的工人大量流失,據我後來觀察所得剩下的都是只能食粥的庸才。生產效率比其他廠低。最好笑的是該廠的人事部經理還大言不慚稱自己的工人忠心由少做到老云云。
這個做法在歐美人力資源分散的地方可能是對的,但有香港人力資源集中的地方是行不通的。


另類管理手法

七十年代末香港工業還未北遷,工廠規模大。其時各間電子廠人手更是千以上。怎樣管理工人更是各有神通。
當時我工作的歐資廠,工人有二千人左右。每天上下班都有廠車接送。為了避免下班後工人留連在生產線構成保安問題,人事部想出了一個方法令到工人一下班就趕緊離廠。

那間廠是在山上,廠車不停在廠門口,而是停在山下的一條大路,四十多輛廠車首尾相接。

下班後大家要跑下山找自己的廠車。這些車每日都停在不同位置。而且下班後十五分鐘就開出。如果搭不到廠車就要跑很遠等公車或小巴。所以每個人一下班就跑。從山上下來剛好是車龍的中段位置。每天工人都要決定先向隊尾方向找,還是向隊頭方向找自己的車。因為決定錯了你的車可能就跑了。

就這樣一個安排,工廠一下班就人人跑個清光。